您好!欢迎访问每日学习网! 字典 词典 诗词
成语有关实的成语

有关实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实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实至名归实:实际的成就;至:达到;名:名誉;归:到来。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功业,自然就有声誉。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5回:“敦伦修行,终受当事之知;实至名归,反作终身之玷。”
老实巴交形容人规规矩矩,谨慎胆小的样子。徐光耀《平原烈火》:“一个一个心慈面善,全是老实巴交的。”
处实效功处:办理。效:效验,效果。功:功绩,成效。处理事情从实际出发,讲究功效。
腾声飞实传扬名声与功业。谓使名实俱得传扬。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序志》:“岁月飘忽,性灵不居,腾声飞实,制作而已。”
现实主义注重事实或现实,反对一切不切实际或空想的性格毛泽东《论持久战》:“虽可能有张伯伦一类的迁就所谓‘既成事实’的‘现实主义’的调头出现,但主要的国际势力将变到进一步地援助中国。”
足履实地履:踩踏。脚踏实地。比喻实事求是,平实而不虚浮。《宋史·刘甲传》:“生平常谓:吾无他长,惟足履实地。”
老老实实指为人诚实、本份。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9回:“你既要在这里,那边去老老实实的坐着,咱们说话儿。”
耳听是虚,眼见为实虚:虚假。听到的不足信,亲眼看到的才真实可靠。《星火燎原 跨上新的高度》:“那时我还缺乏理解,但是也晓得大部分同志习惯于‘耳听是虚,眼见为实’,‘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实事求是实事:客观事物;求:研究。是:事物内部的规律性。指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东汉 班固《汉书 河间献王刘德传》:“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扎扎实实牢固,结实。也指实在,踏实。邓小平《提倡深入细致的工作》:“青年报发表社论,提出号召,不要搞一般号召,而是扎扎实实地告诉青年怎么做法。”
实话实说用直捷了当的方法讲出真实情况。张恨水《夜深沉》第30回:“我实话实说,您两只眼睛不方便,就得早早有个儿媳妇来伺候着。”
飞升腾实飞:飞扬;腾:上升。指名声和实际都好。
实与有力与:参与,在里面。确实在里边出了力。毛泽东《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他之所以能够安然离开西安,除西安事变的领导者张杨二将军之外,共产党的调停,实与有力。”
货真价实货物质量好;价格公道;原是旧时商人招揽生意的用语。也可形容地道、不走样、不离谱。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但不知可有‘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字样没有?”
飞声腾实飞:飞扬;腾:上升。指名声和实际都好。《周书 邵惠公颢等传论》:“其茂亲则有鲁卫、梁楚,其疏属则有凡蒋、荆燕,咸能飞声腾实,不泯于百代之后。”
脚踏实地脚踏在实在的地上。比喻做事认真、踏实、不虚浮;一步一个脚印。宋 邵伯温《闻见前录》第18卷:“公尝问康节曰:‘某何如人?’曰:‘君实脚踏实地人也。’”
荷枪实弹荷:扛;实:充实。指扛着枪;子弹推上枪膛。形容全副武装。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七章:“冲要的马路和街道忽然密布了荷枪实弹的武装岗位。”
不切实际不符合实际。丁寅生《孔子演义》第98回:“若是徒有虚名,不切实际,那就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了!”
笃实好学笃实:踏实,实在。认真踏实,爱好学问。《北史·张衮传》:“衮笃实好学,有文才。”
真才实学真正的才华和学识。实:真。宋 王十朋《梅溪王忠公文集》第23卷:“知其所得必真才实学。”
踏踏实实非常实际,一点也不浮躁。指不做出某种炫耀的显示的行为。柳青《创业史》第二部第四章:“咱心里踏踏实实,胆正着哩。”
足踏实地犹言脚踏实地。徐铸成《报海旧闻》五一:“所有有灵魂的人,都应足踏实地,奋发自雄。”
虚往实归无所知而往,有所得而归。先秦 庄周《庄子 德充符》:“鲁有兀者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常季问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
既成事实既:已经;已然。已经形成事实。唐 杜甫《雨不绝》诗:“鸣雨既过渐细微,映空摇扬如丝飞。”
实实在在真实,不夸张,现实存在的。清·无名氏《说呼全传》第40回:“八王就实实在在问话,孩儿也细细告诉了他,就求他请诏。”
春华秋实华:古同“花”。春天盛开的花;秋天结的果。比喻文采和德行。有时也比喻学问和品德修养之间的关系。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邢颙传》:“(君侯)采庶子之春华,忘家丞之秋实。”
实获我心表示别人说得跟自己的想法一样。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50回:“萧后见说:‘娘娘此言,实获我心。’”
责实循名按其名而求其实。唐·元稹《戒励风俗德音》:“自非责实循名,不能彰善瘅恶。”
名存实亡名义上还有;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先秦 韩非《韩非子》:“惑主不然,计其入不计其出,出虽倍其入,不知其害,则是名得而实亡。”
正名责实正:端正。辨正名称以符合实际。宋·岳飞《乞改襄阳路仍作京西南路札子》:“庶得路分速归旧制,以称朝廷正名责实不忘中原之意。”
名不副实名:名称;副:相称;相符合。名声与事实不相符合。指空有虚名。三国 魏 刘邵《人物志 效难》:“中情之人,名不副实,用之有效。”
切合实际指想法或做事合乎实际情况。毛泽东《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两次谈话》:“做一切工作,必须切合实际。”
不知虚实虚实:或虚或实,情况。泛指不掌握或虚或实的内部情况。《汉晋春秋》:“向者不知虚实,故败。”
开花结实见“开华结果”。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56卷:“腹中无滓秽,但有精元气,淘汰修炼不辍,自然开花结实矣。”
征名责实指考察其名以求其实,就其言而观其行,以求名实相符。亦作“循名责实”。《陈书宣帝纪》:“方欲仗兹舟楫,委成股肱,征名责实,取宁多士。”
揽名责实指观其名而考其实绩。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 考功名》:“有益者谓之公,无益者谓之烦,揽名责实,不得虚言。”
浮而不实形容知识浅薄;基础不扎实。形容作风浮泛;不深入不踏实。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下册:“反过来‘嬉’字不作懒惰解释,要当作浮而不实的不敬来讲。”
实报实销支出多少报销多少。司马文森《风雨桐江》第13章:“将来花多花少,实报实销,我也不多要你一个。”
名实相称指名声与实际一致。清·李汝珍《镜花缘》第72回:“妹子这个名字,叫做有名无实,那里及得尧蓂姐姐弹得幽雅,他才名实相称哩。”
名实不副名:名称;副:相称,相符合。名声和实际不相符。指空有虚名。东汉·班固《汉书·王莽传上》:“宰衡官以正百僚、平海内为职,而无印信,名实不副。”
逃避现实指不敢正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不能不顾现实,更不能逃避现实,也不能向丑恶的现实投降。”
名副其实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第六卷:“身后赠谥曰‘恭’曰‘毅’,洵名副其实矣。”
事实胜于雄辩事情的真实情况比喻雄辩更有说服力。鲁迅《<热风>题记》:“现在拟态的制服早已破碎,显出自身的本相来了,真所谓‘事实胜于雄辩’。”
查无实据查究起来,没有确实的根据或证据。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101回:“那两个差头,白白的又发了一注子大财,只以‘查无实据’禀报县公完事。”
先声后实声:声势;实:实力。比喻先用声势挫折敌方士气,然后交战。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此之谓也。”
诚心实意见“诚心诚意”。姚雪垠《长夜》二一:“刘老义是一个任性的人,他诚心实意地想要你跟他过日子。”
名实相副名声和实际一致。汉 路粹《为曹公与孔融书》:“昔国家东迁,文举盛叹鸿豫名实相副,综达经学,出于郑玄,又明《司马法》。”
按名责实按照事物名称,要求与实相符。唐 陆贽《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夫求才贵广,考课贵精。求广在于各举所知,长吏之荐择是也;考精在于按名责实,宰臣之序进是也。”
循名督实循:依照;督:督责。按照名义来要求内容,以考察是否名副其实。《北齐书·文宣帝纪》:“譬诸木犬,犹彼泥龙,循名督实,事归乌有。”
言过其实言:语言;过:超过;越过;实:实际。原指言语不实;超过自己的实际能力。现多指说话说得过分夸张、不符合实际。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马良传》:“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实不相瞒瞒:欺骗。实话告诉,决不欺瞒。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实不相瞒:小人母子二人,贪行了些路程,错过了宿店,来到这里。”
名过其实名声超过实际才能。西汉 韩婴《韩诗外传》第一卷:“禄过其功者削,名过其实者损。”
耳听是虚,眼见是实虚:虚假。听到的不足信,亲眼看到的才真实可靠。京剧《串龙珠》第十场:“有道是耳听是虚,眼见是实。千岁莫要屈赖好人。”
传闻失实传闻:听别人所讲。传言已经不符合真实情况。《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水经注>》:“故于滦河之正源,三藏水之次序,白檀要阳之建置,俱不免附会乖错,甚至以浙江妄合姚江,尤为传闻失实。”
严严实实不留空隙或出口。形容非常严密。丁玲《风雪人间》上卷:“严严实实压在心底的热泪,涌满眼眶,忍不住流了下来。”
控名责实控:引;责:求。使名声与实际相符。西汉 司马迁《史记 太史公自序》:“若夫控名责实,参伍不失,此不可不察也。”
名实相符名声或名称和实际一致。三国 曹操《与王修书》:“君澡身澡德,流声本州,忠能成绩,为世美谈,名实相符,过人甚远。”
不合实际指想法、计划等不现实。毛泽东《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两次谈话》:“凡是主观主义的,不合实际的,都是错误的。”
声闻过实声闻:名誉。名声超过实际。元·无名氏《射柳捶丸》第一折:“正所谓声闻过实,君子耻之。”
以虚为实,以实为虚表面上很空虚,实际上作好了充分准备;表面看来准备很充分,实际上是虚张声势。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32章:“但臣与逆贼周旋三年,深知逆贼狡计甚多,常常以虚为实,以实为虚。”
高考 自考 留学 英语 字典 词典 成语 古诗 造句 作文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