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每日学习网! 字典 词典 诗词
成语有关迹的成语

有关迹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迹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浪迹江湖到处漂泊,没有固定的住处。宋 张君房《云笈七签》第113卷:“某不能甘于寒苦,且浪迹江湖。”
销声匿迹不出声;不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露面。销:消失。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第11卷:“然畏颖川知之,遂旅游资中郡,销声敛迹,惟恐人知。”
来踪去迹踪、迹:脚印。来去的踪迹;指人、物的来历或事物的前因后果。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6卷:“陆婆向来也晓得儿子些来踪去迹,今番杀人一事,定有干涉,只是不敢问他,却也怀着鬼胎。”
息迹静处息:止息;迹:行迹,脚印;处:处所。要想不见行迹,只有自己静止不动。引申为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庄子 渔父》:“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
鸥波萍迹萍:浮萍。鸥鸟戏波,浮萍浪迹。比喻隐居者安逸闲适、自由自在的生活。清·王士慎《池北偶谈·谈献二·王公家书》:“事在身外,身在世外,鸥波萍迹,足寄此生。”
避影敛迹指隐蔽起来,不露形迹。宋 叶适《刘建翁墓志铭》:“已而敷畅折衷,隐情遁节,如镱见象,奸民未尝不避影敛迹也。”
墨迹未干写字的墨迹还没有干。比喻协定或盟约刚刚签订不久(多用于指责对方违背诺言)。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4卷:“说犹未了,思温抬头一看,壁上留题墨迹未干。”
恶迹昭着昭著:显着,明显。恶劣的事迹十分明显,人所共见。形容罪行严重。
畏影恶迹比喻为人愚蠢,不明事理。《庄子·渔父》:“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
萍踪浪迹象浮萍、波浪一般的无定。比喻到处漂泊,没有固定的住所。明 徐霖《绣襦记》:“相公这样人家,萍踪浪迹,你那里去寻他?”
名胜古迹风景优美和有古代遗迹的著名的地方。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45章:“首都所有的名胜古迹都去了两次以上。”
蛛丝马迹蜘蛛丝;马蹄痕。比喻隐约可寻的线索。蛛丝:蜘蛛丝;马迹:马蹄印。唐 杨筠松《龙经 武曲星》:“抛梭马迹,蛛丝长,梭中自有丝不断。”
遗迹谈虚谓舍弃根据而空谈玄虚。宋·程大昌《〈演繁露〉序》:“然有退之(韩愈)之学则可,无退之之学而遗迹谈虚,恐援据所及,金根金银或相贸易,并可赧矣。”
遁迹匿影谓隐藏踪迹和身形。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史七》:“但诸公皆不知用兵,闻贼至则盛怒而出,一有败衄则退然沮丧,遁迹匿影唯恐不密。”
遁迹方外犹言避世隐居于僧道中。清·顾文彬《过云楼书画记·衡山补图元贤深翠轩诗文卷》:“余如惟信、王忱、金恺、秦衡、陆叙,类皆元季遗民,或逃名字宇内,或遁迹方外,并不欲以姓字传者。”
骈肩接迹同“骈肩累迹”。宋·刘炎《迩言》:“游者骈肩接迹,观者啧啧咏叹。”
鼠迹狐踪比喻人行踪鬼祟。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史书拈毕》:“羽椿忠大节,而世有责之备者;蒙鼠迹狐踪,而世有赞其能者。”
鸟迹虫丝比喻极易消失的事物。清·蒋士铨《临川梦·了梦》:“养娘真信人也,多劳,可怜他把鸟迹虫丝收护的牢。”
犬迹狐踪喻低弱的身手。元·王实甫《丽春堂》第一折:“他每那祖宗是斑斓的大虫,料想俺将门下无犬迹狐踪。”
雪泥鸿迹同“雪泥鸿爪”。清·冯珍《摸鱼子·寄戴受兹》词:“去年曾记深宵语,也算雪泥鸿迹。”
变迹埋名迹:痕迹,踪迹。改变行踪,隐蔽姓名。明·梅鼎祚《玉合记·诇约》:“都归欲界,轻财任侠,也属微尘,虽已变迹埋名,还要弃家访道。”
兽迒鸟迹鸟兽之迹。
藏踪蹑迹蹑:轻步行走的样子。隐秘行踪,悄悄行动。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64回:“且说张横将引三二百人,从芦苇中间,藏踪蹑迹,直到寨边,拨开鹿角,径奔中军。”
隐迹埋名隐藏行踪、埋没名姓以求不使人知。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二折:“或有山间林下,怀才抱德,隐迹埋名。”
畏影避迹比喻庸人自扰,不明事理。先秦 庄周《庄子 渔父》:“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
不留痕迹指做事彻底,没有留下蛛丝马迹。王朔《我是“狼”》:“你甚至能和办公室里那些和你一样闲得难受的同事讨论怎么才能不留痕迹地杀人丝毫不会引起怀疑。”
骈肩叠迹形容人多拥挤。同“骈肩累迹”。清·刘大櫆《乞捐输以待周急引》:“京师为四方之会,万民之所聚处,仕宦宾旅,骈肩叠迹。”
形迹可疑举止和神情很值得怀疑。形迹:举动和神色;可疑:值得怀疑。清 孔尚任《桃花扇》:“圆老故交虽多,因其形迹可疑,亦无人代为分辩。”
驾肩接迹见“驾肩接武”。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道悟禅师》:“学徒依附,驾肩接迹;都人士女,向风而至。”
遁迹空门见“遁入空门”。《天雨花》第五回:“逼得我,此一身,走投无路,因此上,来披剃,遁迹空门。”
马迹蛛丝马蹄的痕迹,蜘蛛的细丝。比喻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清 魏子安《花月痕》第五回:“明中之暗,正中之侧,侧中之正,草蛇灰线,马迹蛛丝。”
骈肩迭迹同“骈肩累迹”。
觅迹寻踪觅:找;踪:迹,脚印,指行踪。到处寻找别人的行踪。元 吴昌龄《张天师断风花雪夜》第一折:“却待要拄眼睁睛,觅迹寻踪,莫非他锦阵花营,不曾厮共,险教咱风月无功。”
踪迹诡秘行踪隐秘难测。《剪灯余话·泰山御史传》:“率轻狂而自若,踪迹诡秘,贿赂公行。”
遁迹潜形遁、潜:隐藏。迹、形:踪迹,形迹。指隐藏踪迹和身形。明·张景《飞丸记·园中落穽》:“若要行刺呵,要隐。当遁迹潜形,翦蔓除根才事稳。”
骈肩累迹同“骈肩累迹”。宋·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
浮迹浪踪谓行踪不定。明·陈铎《山坡羊·怨别》套曲:“一任他浮迹浪踪,终须是有个相逢。”
行迹可疑
声销迹灭销:通“消”,消失。不公开露面与说话。指隐藏形迹。《北齐书·魏收传》:“其舒也济世成务,其卷也声销迹灭。”
比肩接迹肩膀相靠,足迹相接。形容人多或接连不断。明 瞿佑《剪灯新话 修文舍人传》:“贤者槁项黄馘而死于下,不贤者比肩接迹而显于世。”
浮踪浪迹浮:飘浮;浪:流浪。飘浮不定的踪影,到处流浪的足迹。比喻四处飘泊,不安定的人或生活。元·王子一《误入桃园》第三折:“似恁般妄作胡为,敢欺侮咱浮踪浪迹。”
比肩迭迹肩膀相靠,足迹相迭。形容人多。唐 柳宗元《与友人论为文书》:“荣古虐今者,比肩迭迹。”
血迹斑斑形容留下的血迹很多。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就是把一个封建的中国变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的血迹斑斑的图画。”
比肩叠迹比:并。肩并肩,足迹相叠。形容人多。唐 柳宗元《与友人论为文书》:“荣古虐今者,比肩叠迹。”
遁迹黄冠谓避开尘世而做道士。刘复《奉答王敬先生》:“原来先生是个留学日本速成法政的学生,又是个‘遁迹黄冠’的遗老,失敬失敬。”
浪迹浮踪到外漫游,行踪不定。元·白朴《梧桐雨》第四折:“想当日恨冲冲,乱离间家业空,浪迹浮踪,水远山重。”
消声匿迹不公开讲话,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再出现。语出《艺文类聚》卷三六引北周庚信《五月披裘负薪画赞》:“禽巢欲远,鱼穴惟深,消声灭迹,何必山林!”
寄迹山林隐居山林间,不过问世事。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四回:“虽欲寄迹林泉,不但不敢,亦且不忍。”
浪迹萍踪形容踪迹漂泊不定,就象流水和浮萍一样。吴梅《风洞山 埋忠》:“我草泽偷生苦淹留,却教我浪迹萍踪向何处投。”
踵迹相接同“踵趾相接”。清·昭梿《啸亭杂录·梁提督》:“自丛岚叠嶂间以刀掘路,士卒各怀一铁钉,踵迹相接,攀钉而上。”
匿迹潜形匿:隐藏起来,不让人知道;潜:隐藏。躲藏起来,不露形迹。元 高文秀《黑旋风》第一折:“我只是吞声忍气,匿迹潜形。”
虎踪猫迹痕迹,蛛丝马迹。
杜门绝迹指隐居不出。《后汉书·党锢传·刘佑》:“(刘佑)后得赦出……诏拜中散大夫,遂杜门绝迹。”
匿迹隐形隐:隐藏。隐藏形迹,不使人知。元 高文秀《黑旋风》第一折:“那厮口内顽涎望着我面上零,再不和他亲折征,我只是吞声忍气,匿迹潜形。”
恶迹昭著昭著:显著,明显。恶劣的事迹十分明显,人所共见。形容罪行严重。宋·郑刚中《北山文集·答潼川路于提刑》:“但先列罪人之词,而继之以今来勘状,则恶迹昭著。”
铲迹销声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晋书·儒林传论》:“若仲宁之清贞守道,抗志柴门;行齐之居室屡空,栖心陋巷;文博之漱流枕石,铲迹销声;宣子之乐道安贫,弘风阐教;斯并通儒之高尚者也。”
流风遗迹前代流传下来的风尚、陈迹。亦作“流风遗躅”。宋·苏轼《黄州快哉亭记》:“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人迹罕至罕:少。人的足迹很少到达。指荒凉偏辟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汉 荀悦《汉纪 孝武纪二》:“而夷狄殊俗之国,辽绝异党之地,舟车不通,人迹罕至。”
匿迹销声指隐藏进来或不公开露面。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一:“家生避地,亦到锦江,然畏颖川知之,遂旅游资中郡,销声匿迹,惟恐人知。”
龟文鸟迹指古代的象形文字。唐·张彦远《法书要录》第七卷:“颉首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彩众美,合而为字,是曰古文。”
高考 自考 留学 英语 字典 词典 成语 古诗 造句 作文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