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沃尔特?惠特曼一起作时间旅行
――迈克尔?坎宁安新著《典型的日子》简介
美国新锐作家迈克尔?坎宁安生于1952年,1989年处女作《末世之家》一经发表,便蜚声美国文坛。1998年,坎宁安出版了他的第三本小说《时时刻刻》,立刻获得了当年的“笔会/福克纳小说奖”,翌年又获得“普立策小说奖”。和他前两本作品不同的是,《时时刻刻》竟然是关于英国著名意识流小说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及其小说代表作《达洛维夫人》的一本实验性小说。虽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现代文坛上的地位已毋庸置疑,但其以杂乱无序的思维活动为线索的创作理念,即使在今天看来,仍然十分难以理解,无论在国外,还是在中国,都无法为大多数读者所接受。坎宁安采用这样的选题,无疑是个大胆的创新之举。《时时刻刻》中共有三条主线,叙述了三个女人的一天:20世纪20年代,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正在伦敦市郊的里士满休养,在治疗自己神经衰弱的同时开始构思创作其作品《达洛维夫人》,但对生活的恐慌时刻伴随着敏感的她;20世纪50年代,家庭主妇布朗夫人,怀孕在身,正在阅读《达洛维夫人》,索然无味的生活让她绝望,她试图以自杀来逃避生活;20世纪末,中年女编辑克拉丽莎(她恰巧与达洛维夫人同名,被朋友戏称为达洛维夫人),在为其好友理查德筹备举办晚会,却意外目睹了他的自杀。三个女人的一生看似彼此没有任何关系,却因为一本《达洛维夫人》而联系在一起,在全书的最后,作者笔锋一转,让人发现布朗夫人正是自杀的理查德的母亲,两条主线逐渐并成了一条,逐渐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一部现代女性生存状态的文字交响曲。
2005年,迈克尔?坎宁安出版了他的新著《典型的日子》。该书标题出自惠特曼的自传书名,这部三段式的小说也以惠特曼的诗句来加以结构,坎宁安沿用《时时刻刻》的创作手法,讲述了同一地点(曼哈顿)不同时代的三个故事,情节分别发生在工业革命高潮的19世纪的纽约、恐怖主义弥漫的后“9?11”之21世纪和150年之后纽约假想的未来,一个后寓意的社会,一个人类、机器和作为新移民的外星人共同生活于其中的令人不堪忍受的社会。这次,迈克尔?坎宁安是从美国伟大诗人沃尔特?惠特曼那里寻得了灵感,创作了一部包含三个不同类型故事的三段式作品――鬼故事、惊悚故事和科幻故事,其情节由惠特曼耳熟能详的诗句串连而起。
小说第一章《机器时代》,主要讲述一个名叫路加的畸形男孩的故事。路加在一家钢铁厂工作,爱上了了死去的哥哥的未婚妻,但又怕哥哥会把她招回去。第二章《孩子的圣战》中的主要人物也是个畸形孩子,由一恐怖分子抚养成人,其生活被限制在一个公寓之内,四周墙上贴满了书有《草叶集》的纸张。第三章《宛若美人》探索的是科幻小说题材,主角是一个半人半机器的人物,与一异人类的伙伴相伴云游泄有放射物的世界,似乎讲述的是一个跨越人类的浪漫故事。